内燃机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内燃机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【资讯】种植上万亩不如种几十亩规模种植为啥不赚钱轮叶黄精

发布时间:2020-10-17 16:34:32 阅读: 来源:内燃机厂家

农业经济发展迅速,农民们承包土地,种植上万亩田地,如今规模越大,反而赚不到钱,种个几十亩,就能稳赚,为何规模种植不赚钱呢?原因是什么呢?

有调研显示,目前有个奇怪的现象,种植面积几亩到几十亩的种植户赚钱的比较多,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大户,反而很多赚不到钱。理论上来说,按照规模经济的效应,规模越大理应越赚钱,大户赚不到钱,核心问题在哪呢?其中很关键一点,是盈利点设计不合理的问题。所以,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讨论一下,盈利点,到底怎么设计才算合理。

不赚钱的农场,有哪些思维症结?

(1)关注点不在农业本身

除了一些本身就从事农业,因为种植经验丰富而扩大生产的种植大户之外,很多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,对农业生产并不熟,甚至并不是看重农业本身,只是看重政策,主要的精力放在跑关系、跑政策,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上的精力并不多。

(2)没搞清生产和运营的区别

也有很多种植大户虽然专注于农业生产,但不懂得在规模扩大之后,自己的角色已经不再是“生产者”,而是“运营者”。过去大家都是小农经营,只管生产,虽然有利润,其实更多的只是“苦力钱”,运营和销售的事基本上被“二道贩子”给做了,而在规模扩大成为农场之后,不仅运营方面的各种成本增加,对农场主运营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。

(3)贪便宜心理

过去常说“勤俭节约”是民族的传统美德,的确不错,在农业社会,小农生产靠节约确实能增收。但规模化之后就不一样了,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,农资投入等方面靠省钱已经不能带来利润,该加大投入的地方必须舍得投入。

(4)只想到靠主营业务盈利

很多种植大户在设计盈利模式时,主要就是想着要靠自己的产品赚钱。其实光靠农产品,很难赚到钱。不妨借鉴点互联网思维,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不靠产品本身赚钱,比如杀毒软件,比如各种资讯类APP,它们主打的产品其实都免费,那怎么赚钱呢?既然免费,用的人就多,有了足够的人流量,广告商自然愿意掏钱!其实做农场也一样,农场里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很多很多的,一些聪明的种植大户,并不只靠自己的农产品赚钱,转变思路,让盈利点多元化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运营思路。

案例1:降低成本管理出效益

人物: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种粮大户卢建文

土地:2600亩

变化:水稻全部由插秧变为直播,并耗资11万元平整320亩坡耕地

收益:共计节省成本35万元左右,大春一季纯收入预计超过40万元

卢建文说,2015年秋季,自家流转的3200亩土地中有600亩已到期。“以前盲目扩大规模,效益不高。”在他眼里,田块里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。

为尽量释放田地潜力,2016年大春,他打算在2600亩田里全部种上水稻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,他不再雇人插秧,而是采取直播的方式,一亩田能省出100元成本,而产量不受影响。

这两年粮食价格不高,“前年的收购价是每公斤2.7元,2015年也只有2.74元。”卢建文说,“估计2016年粮价也不会高到哪去,不如压缩成本,这一项就能省个二十五六万。”

促使卢建文控制成本的另一个因素是,这两年种地成本不断攀升。2013年,当地用工成本是每人每天60元,如今加到80元都不一定能请到人,而且,化肥、种子、农药、水费等还在不断上涨。卢建文算过一笔账,自2013年以来,种植水稻的成本每亩上升了50元。

卢建文的2600亩地,有320亩土地属于坡耕地。因为地形的因素,灌溉困难,一般只能种植玉米、红薯或大豆,与种植水稻相比,每亩产值要少200元以上。更恼人的是,到了收获季节,每亩地投入的人工成本比如今平整地块还要多100元。“这样一算,一亩地少收300元,320亩就是9.6万元。”

于是,过去这个冬天,卢建文花了11万元平整了这320亩土地,把水渠修到了田头,也都种水稻。“就是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地里,挣得到更多的钱。”卢建文计算过,如果一切顺利,320亩水稻的收益基本就能收回平整土地的投入,“而总共2600亩地,光大春这一季,纯收入估计就能超过40万元,2015年一年我的纯收入总共才42万元。”

【解析】: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经验,当产品价格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,要增加收益,降低生产成本是途径。将企业运营的经验用在农业生产上,道理一样:管理出效益。

案例2:独辟蹊径,创新出效益

人物:若尔盖县巴西乡羊俄村莴笋种植大户罗志明

土地:500亩

变化:更新品种,提前上市,注册莴笋品牌

收益:每亩多产莴笋250公斤,并且每亩多收入1700元,500亩多收入85万左右

2016年3月,高原气温还不高,罗志明却早早动手忙着搭建大棚和育苗。他打算在2016年给村民们一个惊喜。

2009年以来,罗志明一直是当地的莴笋种植大户,每亩年产莴笋4500公斤。村民们见效益不错,纷纷效仿,结果莴笋种植面积从1000亩扩展到6000亩,价格却从每公斤3.4元降到3元。“整个村子的品种都一样,收货的人将价格压得很低,必须要改变。”趁着春节,罗志明专门拜访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,带回适宜高原种植的早熟品种,比以前的品种要早上市一个月。

同时,罗志明还请专家制作了一个无公害莴笋种植方案:全程使用发酵两到三年的牛粪等农家肥,同时,针对高原病虫害特点,引入光诱、色诱、性诱“三诱”杀虫的技术,坚持莴笋生长期间不使用农药。

罗志明透露,等到2016年茬莴笋上市,他就去注册“高原生态无公害莴笋”品牌。

罗志明已做过实验证明,如果细致管理,新品种每亩可增产250公斤。加上上市早,每公斤可卖到3.2元,比一般的收购价格每公斤多出0.2元,“等于一亩地就多收入1700多块。”

【解析】:在市场同类产品互相杀价的激烈竞争下,独辟蹊径的无公害种植方案,以及即将注册的品牌,显然胜出一筹,让追赶者永远追赶,这就是创新的力量。

案例3:转变观念,合作出效益

人物:雅安市名山区蒙峰茶叶种植专合社理事长王明清

茶园面积:5100亩

变化:与本土川茶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合同,收购价高出市场的3%

收益:每公斤茶叶比2015年多卖8元,总共增收112万左右

2010年,合作社刚组建时,雅安市本土的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曾找上门来,希望共建种植基地,但由于农户们意见不统一,合作告吹。

2014年,合作社5100亩茶园大丰收,采收的春茶超过140吨,但收购企业开出的价格只有每公斤116元。王明清算了笔账,一亩茶园产量是27.5公斤左右,收入不到3200元,而成本加在一起就将近3000元,“忙一年就赚个一两百元。”

为找销路,王明清去了趟宜宾。他发现,和名山类似,当地茶叶收购商也大部分是省外企业。“贴个标签就成别人的品牌了,卖价能翻倍。消费者都晓得铁观音、大红袍,咋就不晓得蒙顶山?”王明清觉得,茶叶还是要做出品牌,他想到之前的合作伙伴——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。2015年底,双方再次联手,协定按高出市场价3%的价格收购合作社产的茶叶。“因为跃华的生产基地就在四川,运输费用少,敢比外省企业给得多。”王明清说。

如今,合作社的茶叶已上市,2016年收购价为每公斤124元,不但比2015年多了8元,而且比其他商户给出的价格多出了4元。

王明清说,按照2016年茶叶的长势,每亩有望产春茶27.5公斤,这样一来,5100亩茶园就能比2015年足足多卖112万元。

【解析】:从不合作到合作,提升的是效益,是价值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,关键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。

小编寄语:大户赚钱的筹码就是它的规模,以规模为筹码开展经营所产生的经营效益。大规模的种植,就需要考量土地所在地域的土壤及气候条件、空间位置、劳动力成本、农业技术及配套条件、投资者意愿、政府补贴及保障政策等因素,而不是盲目的扩大以及于后亏本收场。

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业资讯,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行业动态,敬请关注我们火爆农资招商网新闻栏目哦!

alevel数学补习

alevel考试时间

ib课程是什么